今年1月,下峪口矿三软煤层高应力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在2—2采区辅助运输巷实验成功,总结出一套符合矿井实际的新型支护方式,解决了系统巷道常年反复维修的被动局面,扫除了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 “拦路虎”。
该矿井巷多为泥质砂岩,极易片帮、掉渣,采用的U29型金属支架配合托梁耦合支护,虽有效控制了两帮收敛量及顶板下沉量,但在掘进过程由于受到采动压力及向背斜构造双向因素影响,底鼓依然未得到解决,巷道处于常年反复维修的恶性循环中,制约着巷道掘进施工进度,增加了巷道施工成本,影响到矿井正常的采掘接续。
针对实际情况,该矿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选取了两条巷道作为试验地点。试验期间,采用部室技术骨干班班现场指导,量身制定了锚网支护验收管理办法的同时,推行了评优选差活动,每月对所有系统巷道进行评比考核,实行奖优罚略。不定期组织召开“锚网支护施工标准提升”讨论学习会,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半年的现场试验,对现用支护结构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巷道围岩特性、移动变形特征及支护失稳破坏状况进行综合研判,研究出一套符合井下生产需要的支护技术方案。采用6.0毫米的钢筋纵横排列交叉焊接,应用了外漏长锚杆附加件,将梯子梁更改为6段,一系列的革新使锚杆扭矩力、锚索合格率大幅度提高,两帮收敛量、顶板下沉量均得到解决,底鼓量大幅降低,彻底杜绝了吊包、撕网等情况。实现了帮部下部锚杆可在移动耙斗机时集中施工,有效提高了生产进尺。目前,此项技术已在2—2采区回风巷、输送机巷、边界回风巷均已推广应用。(马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