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与见证之三:
半个世纪的住房梦(随笔)
古人云:“屋者,行之住所。”老子曾言:“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此言后被人们引申成“安居乐业”。自古以来,人们奉行安居乐业,无论是千里迁徙,还是躲避战乱,都是想寻一处桃花源式的有山、有水、有耕田的地方安居下来,从此开始创业。
然而,翻开韩城矿区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让人倍感惊讶的是:职工的住房梦伴随着企业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而直至近年才得以实现。在矿区创业初期,短短的两年之内涌进来近两万人,他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住宿了;那个时候,拖家带口的人们租住在矿区附近的农户家里,单身职工住在简陋的草棚和土窑洞中。那时,各矿井都是依照“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案进行建设的,人们一心一意扑在建设和生产上,虽然在“居所”的建设上也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建造的房屋大多是二三层的筒子楼和平房。直到九十年代,许多职工仍然住在这些建于七十年代初期的房子里。
在原矿务局旧址的东面有一个偌大的院落,曾是矿务局的机关大院,那里最先都是平房,是机关办公的地方和首脑的居所;后来重新建设后除靠近路边的两排是二层楼房外,其余仍旧是平房。紧邻这个大院的五排窑洞,是用红砖砌成的二层楼房。在下峪口矿上广场有几栋用石头砌就的二层楼,住的都是普通职工;这些楼房的一楼有个小院子,二楼没有卫生间,人们只有到一楼楼头的公厕去方便。楼里每个房间的空间面积都很小。在建安处有一个老八栋,从山坡下往上延伸,全是两层简易楼房;这些楼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住了好几代人,直到二零一五年以后才拆除。在各矿的向阳坡、夹皮沟和沟塘等地方,都有许多自建房和小窑洞,这都是职工自建的房子,房基地的归属仍归附近农村所有,住者每年要缴纳一定的租用金。在做记者期间,我每年都要到向阳坡和沟塘等地区采访和访友;在采访中得知,有一位通风队长及家人在向阳坡的自建房中已经住有十年了。他说:工作三十五年了,最早在井陉,后到镇巴,一九七三年从镇巴来到韩城,一九八四年解决了妻子的“农转非”问题;矿上的房子少,咱也能理解,住在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怕下雨,一下雨就让人担心。在另一户职工家中,女主人说,丈夫在机电队上班,住在这里已经有九年了,我是从山东来的,没有城镇户口,吃粮靠买高价粮,吃水要到山下去挑,这房子住久了,一下雨就漏,有时丈夫不在家,真让人害怕。旁边的邻居说她是从江苏来的,是临时户口,也没有正式工作,日常生活中就是吃水、挑煤、买菜太不方便。当时,这条山沟及两边的山坡上共住有一百二十多户职工,山下有两个公用水龙头,每天定时供水,每次一个小时。在桑树坪矿的南北山坡上有一千多户职工住在自建房里,在下峪口矿沟塘区域里也有数百户职工住在临建房中。这些职工中大部分人是符合分房条件的,只因矿上的住房有限。其实各矿每年都在建设住宅楼,但建造的房舍远远不及职工对于住房的增长需求。韩城矿区的棚户区大多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矿初期,在当时的形势下企业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把主要精力、财力和物力都投入到了煤炭生产建设上了,以致职工生活及后勤服务设施与企业发展脱节,形成了“百里矿区,百里棚户区”的景象。
我自参加工作后的十五年间,一直住在单身楼,即使结婚后的六年间仍然只是享有单身楼的一间房子栖身,那个住所仅有十余平方,后墙紧邻厕所,常有污水渗过墙面,污迹斑斑。后来住进一套七十年代建造的四层小楼,里面没有暖气,因是西晒位置,故夏热冬冷;大风吹来,室内便灰尘遍地。拥有一套干净舒适的住房,就成为我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我的,矿区数万名职工家属与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梦想,只不过这个美好的梦想伴随着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四五十年。
我曾有这样的梦想:在一个秀美的山腰上,树木众多,花红草绿,一派寂静悠闲的所在,有一座小屋建在这里,白天可以看到山下的一条清澈小河缓缓流淌,傍晚时分,在月光的柔美里静静地聆听虫鸣,举目遥望满天的星星闪烁;远处的树林里有一泓清泉涌出,悄然流至屋前;我的屋边有一块地,里面种有些许蔬菜;房前屋后有葡萄、丝瓜、葫芦和绿藤挂满半空;一只狗和几只家禽在周围徜徉。翘首远望,可见点点灯火;在宁静中,我的思绪随着清风飞扬。或许,我住在一栋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里,皎洁的月光犹如素白轻薄的蚕衣,轻柔地裹挟着这个老房子;在静谧的夜晚,我捧着书从老房子门前走过,一点点逝去的时光里,我努力回忆着过往;身后的老房子沉默着,只有那一扇扇泛黄的玻璃上透出岁月的光芒,窗外朱红的墙壁上爬满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屋顶瓦页的间隙里长满瓦松,在流年的清风中摇曳,好似吟唱着百年陈歌。
伫立在偌大的落地窗前,我努力将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现在是二零二零年春天,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各地肆虐,人们大都宅在家中像我一样做着不尽相同的美梦。数以万计的医务人员和解放军官兵驰援武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抢救感染者,把患者从死神怀中一个个地拉回来;全国各地的各种物资每天运往湖北和武汉,支援和抗击着疫情。人们每天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关心着国家大事,敬佩着那些忘我战斗的人们,一次次被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人们看书、美食,打发着漫长的时光。春光美好,只能隔窗相望。只想这场疫情尽快远去,盼望着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能够平安归来。
韩城矿区的住宅建设高潮起于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矿务局机关要迁往新区,于是征了许多地,建设了十余栋住宅楼,即机关大院;加上四五零部队遗留下的建于七十年代的一个小区;矿务局机关顺利迁到新城区。后来又建设了梅苑小区,分为三个小区共有六十多栋住宅楼;这些楼房都是多层住宅。从二零零九年起,企业将职工住房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最初的建设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规模开始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沉陷区治理工程共建设住宅楼五十七栋,总建筑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安置居民五千四百多户;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建有象山、象岭、临水、桃园等七个小区,建设完成六十六栋住宅楼,解决了八千九百五十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后来,又建设了邻澽小区共八栋住宅楼。去年建成的新康、新兴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五十余万平米,共有十七栋高层住宅楼,可拥有五千一百户居民。十年间,韩城矿业公司在新城区累计建设住宅楼一百二十三栋,总建筑面积达一百四十多万平方米,解决了一万四千三百八十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基本实现了矿区职工人人在新区有房住的目标。这些小区里大都建设有地下车库和地面停车位,小区内按照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各小区紧邻商业街区和公园,交通便捷;其中新梅苑三个小区紧邻南湖,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湖景房。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企业的水、电、暖管网和物业管理要移交给地方统一管辖。从二零一六年起,韩城矿业公司拿出数千万元对各小区进行水、电、暖管网进行改造;在实施这一宏大工程中,重点放在老旧小区管网的改造上,除对楼体外墙进行统一粉刷和整修外,每家每户及小区所有的水、电、暖管网都进行了改造;许多老旧小区几十年来是没有暖气的,在这次改造中不仅接通了统一供暖管网,还接通了天然气管网;经过修缮和改造,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数十年没有享受到暖气的居民看到小区的变化后,打心眼里感谢企业给他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
在一个人有限的人生奋斗中,对于房子的追求可能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人生有信仰,对于住所的信仰虽不是最大的信仰,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信仰;因为在对房子的追求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太多的经历和太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