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故里,黄河之畔,在韩城矿区,有这样一群人长年累月战斗在煤海。他们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还有的是师徒、兄弟、姐妹……就是这样一群人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岁月,默默坚守、扎根矿山。一代代韩煤人勇挑重担、艰苦奋斗,不断推动矿区蓬勃发展,驶向“四个一”奋斗目标的快车道。在韩城矿业建企五十年之际,大家一起认识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职工。

父与子 不改本色
在象山矿井综采二队黄正祥、黄家鹏是被工友熟知的一对矿工父子,父亲担任跟班副队长兼验收员,儿子是井下转载机司机。在家里是父子,在班上是同事,每天一起开车上班,一起井下用餐,一起战斗在煤海一线。在大家眼里父亲严厉、儿子敬业,他们关系融洽,工作尽职尽责。
“条件越艰苦,越要能吃苦。”2002年,为了生活父亲黄正祥和乡党走出大山,来到象山矿井当上一名矿工。当时矿区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虽有些改善,但在采煤队的巷道里,一些设备和材料还得靠人拉肩扛。炮采工艺不仅效率低、干起活来劳动强度大,而且井下煤炭赋存条件差,水、火、煤尘、瓦斯、顶板“五毒俱全”更是制约安全发展的瓶颈。黄正祥回忆起刚上班井下的开采环境:“在生产中只能凭经验和感觉,听见闷炮声,放下手中的家伙撒丫子就跑!”在这样的环境下,没过多久,同来的乡党都陆续走了,然而骨子里能吃苦的品性让黄正祥坚持下来。这一坚守就是18年,他从普通职工到班组长、再到跟班副队长,煤矿人特别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在黄正祥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经过18的打拼,现在私家车都开上了,这在以前我都不敢想。所以我觉得生活想要过得好,就要有吃苦的能力。”操着一口陕南话、乡音未改的黄家鹏笑着说。
“煤炭成就了我,就应该多做贡献。”随着韩城矿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开采工艺已步入智能化开采时代,灾害综合治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井下像工厂、地面像花园、职工像军人”这样一个现代化矿井的巨大变化,父亲黄正祥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刚刚技校毕业的小儿子,黄家鹏听了心动了。
可刚来矿上时,年轻好胜受不了约束,黄家鹏总想提前升井。父亲得知后丝毫没有给他留情面,相反却在班前会上严厉的进行批评:“你即然选择了煤矿,就得先学会吃苦!”此后,黄正祥给儿子手把手当起了师傅:“我把经验教给他,这样他就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
“记得刚到矿上的五个月时间里,我爸对我说的话比十年加起来都多。”回想起刚入矿的经历,“黑脸包公”的父亲没有让黄家鹏享受过任何“恩惠”。
“公司将实现综采工作面一键启停、视频监控、自动割煤,前不久,首套智能化综采装备已经在我们矿安装调试,相信矿山的前景会越来越好。”谈及工作打算,黄家鹏自信满满:“如今的苦,远不及父亲当年的苦。回想起他当初安排工作,为什么脏活累活总是让我先往前冲,现在理解了,我爸就想让我成为工友的榜样。如今,我在矿上安了家,还有两个可爱的儿子,现在一月工资不少拿,真是满满的成就感,煤炭成就了我,今后理应为矿上多做贡献。”

师与徒 锤炼尖兵
在韩城矿业救护大队有这样一对师徒,课堂上,他们聚精会神学知识;演习里,他们实战训练赛比武;操场中,他们摸爬滚打强素质…… 师徒俩在一起的时间不长,故事却不少。
摩擦中的相互理解。薛誉今年27岁,1.8米的大个儿,身材魁梧是体院毕业的大学生。今年5月,通过公司招聘成为了矿山救护队员。刚来时,面对比他低半头、文化程度没他高的师傅常伟,不以为然。
在救护大队训练场,穿着桔色救援服、身背自救器、头戴呼吸面罩全副武装的20多名救护队员在雨中急促奔跑,教练常伟一边看着秒表,一边不停的催促加速……“师傅,你这雨天万米急行军训练根本不科学,我们在体育学院就不是这!”“练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在救援时什么天气都得执行任务。如果你觉得委屈,可以找领导换个师傅。”操场上,薛誉和常伟因雨天训练发生争执。
“我才不换,你是咱集团的救护比武尖兵,你的本事我还没学到一二呢!”说完拖着疲惫的身影又投入到训练中。听到徒弟的话,常伟严肃的表情有些舒展,黑呦呦的脸庞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
万米跑要达标,站军姿要纹丝不动,军被要叠成“豆腐块”,一个又一个难关摆在薛誉面前。经过常伟的悉心教导,天生就有股不服输的薛誉很快成为新队员的标兵。“不经磨砺,哪得刀锋。中队老兵和新队员结成一对一师徒就是为了帮助大家缩短适应期,更好投身救护队伍中。”薛誉如是说。
“扣好第一粒扣子,后面的扣子就不易错。”在中队的战备室,各类救援设备一应俱全、陈列整齐。队员们正聚精会神地围在一起。“下面我为大家演示一下拆装呼吸器的流程,速度和准确是要领,请认真看。”常伟在培训时常常以身示范、现场说教。时间在一秒秒过,只见常伟动作准确、衔接熟练、高效迅速,“完毕!”“这么快,用时2分30秒。”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常伟用自己扎实的业务功底赢得队员的尊敬。“扣好第一粒扣子,后面的就不易错。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实战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矿山保驾护航。”
夕阳西下,金色晚霞映红了篮球场,一场友谊赛正在开战,常伟、薛誉俩你追我赶,一个拦板、一个投球,他们奋力拼搏的样子一定会为自己加分。

夫与妻 矿山筑巢
在韩城矿区有很多夫妻职工“筑巢”在矿山,他们中或是矿二代,或是新入职大学生,既是熟悉的同事,又是亲密的战友,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发光出彩。其中,80后的张瑞和90后的申丹伊夫妻就是其中的一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城矿业已从最初的一二百万吨产能发展成为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千万吨现代化矿井,采煤机械化率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正朝着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这让像张瑞、申丹伊一样的大学生毕业后来到矿区扎下了根。
“严谨认真,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我俩认识是在公司组织的青年联谊会上,那时他弹唱了首《姑娘》印象深刻。往后的交往中张瑞的执着、好学品质吸引了我。”说起俩人第一次见面,90后的申丹伊脸颊透出幸福的笑容。
2019年,申丹伊通过招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调入公司财务部任出纳,她的工作主要负责资金核算、银行及资金中心支票的签发、结算、对账工作。工作中申丹伊责任心强,严谨认真,经她手开出的票据准确无误。由于财务岗位的特殊性,申丹伊几乎每个月头月尾都要加班,这个国庆节也不例外。她说,做为矿区90后的生力军,严谨认真,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
来到小俩口的二室一厅小家,窗明几净、整洁利落。中午时分,厨房里响起锅碗瓢盆的“交响乐”,这里便成了夫妻俩一天中交流最多的地方……“平时家里有婆婆帮着带娃,解决了我俩的后顾之忧,现在一家人住在单位分的湖景房其乐融融,很幸福,很知足。”看得出申丹伊说这番话时,内心涌动着自豪。
“做为矿山新一代青年,必须跑好接力赛。”张瑞参加工作9年,由于工作需要刚调入公司规划部任业务主管。“从小我就生活在象山脚下,我的爷爷、父母都在这里工作直到退休,所以大学生毕业后便选择回到矿山。”作为矿三代的张瑞对矿山有着特述的情怀。
“还清晰记得来报到的第一天,那时在桑树坪矿最发愁的就是升井后洗澡……张瑞回忆起来矿山的第一印像时,眉头紧皱。
“你看现在,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作衣有人洗,浴池水清池净,大学生公寓楼冬暖夏凉。韩城矿区首个沿空留巷工作面、综放工作面的安装、瓦斯治理等科技创新成果让我们喜在心里。到2022年,公司6个综采工作面将全部升级改造为智能化工作面。做为韩煤人,必须跑好‘接力赛’,为公司早日实现智慧化矿山舔砖加瓦。”张瑞谈起公司的前景自豪地说。
韩煤这些父子、夫妻……他们或在同一“战壕”,或在不同“战场”,他们生活中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工作中互相激励、互为榜样,其实都缘于心中的那份执念。他们是一群普通人,只是尽心做了一名合格煤矿职工的工作,像极了井下的煤炭,深扎在地层深处,用满腔热忱抒写着对大地的眷恋。(王利青)